学校教育也需要人性化

时间:2024-03-12 10:42:59
学校教育也需要人性化

学校教育也需要人性化

学校教育也需要人性化,教育对每个孩子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但是学校的教育要以人为本,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学生的成绩,也要注重孩子的全民发展,下面分享学校教育也需要人性化。

  学校教育也需要人性化1

德国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完美的系统著称。可是对于儿童,严谨的德国人似乎多了些宽容,他们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甚至于对于那些在常人眼里的“问题”儿童,他们也能找出孩子闪光的一面。

下面是2个儿童教育科研工作者考察德国学校时看到的德国教育片断,也许能作为一个例证,帮助大家了解一种优秀的文化背景和传统是如何深入地渗入到教育各个环节的。

随意进出的安静角

在德国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室里,都有一个独立的区域,称为安静角。

幼儿园的安静角是半开放和安全的,里面有柔软的垫子和抱枕,还有洋娃娃,3~6岁的孩子可以在里面翻跟头,也可以在里面与洋娃娃相拥,满足自己肌肤贴近的要求。

小学的安静角倾向于封闭,一般三面是柜子,一面是布帘,里面有沙发、桌子和书籍。在上课期间,如果哪个孩子想独处,可以自行进入这个区域,老师不会干涉他,但老师会格外关注这个学生,因为他的行为暴露了他心理上的需求。

我们曾经与在安静角独处的学生聊天,他们的回答是———“只想一个人呆一会儿。”其他学生也是一副见怪不怪的表情。

这种制度让我们感到非常新鲜。这种设计至少起到帮助孩子们积极面对自己的情绪和情感的作用,同时也给老师提供了可观察的外部行为,为进一步的支持性帮助提供了可能。记得在一本关于德国大学精神的书中,提到了寂寞,作者认为德国大学的杰出成就与耐得寂寞有关系,而基础教育安静角的设计,其实已经把对独处的需求合理化了。独处是精神的放飞,至少我是这样理解的。

圣诞节的小马

在一个特殊的小班里,10个可爱的孩子围着一位老师上泥塑课。因为圣诞节马上要来到了,老师正神采飞扬地给孩子讲耶稣在马槽里诞生的故事。桌面上摆满了各种不同造型的小马玩具,这堂课的主题就是用泥巴做一只小马。一个可爱的金发小男孩吸引了我们,他专注地摆弄着泥巴,其他孩子的嬉戏一点也干扰不了他,完全沉醉于自我世界之中。我坐在他旁边,静静地观察他的制作过程:揉、搓、拍、捏……手法熟练且很有激情。这过程显然使这个男孩快乐。半个小时过去了,小马终于做好了,小男孩笑了,得意地举起它,让我给他的小马拍照。“还有。”小男孩自言自语,又迅速地捏了一只像直升飞机般的翅膀安在小马身上。“小马又会飞了!”我不由伸出大拇指,给小男孩一个无言的赞美。

课后,这个班级的老师告诉我,这些孩子都是不同类型的学习障碍儿童,经过心理医生的测试作出判断后而组成这样一个需要特殊辅导的班。这些孩子并无智力问题,他们甚至是智力超常的儿童,他们专注某样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并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与天分,但面对不感兴趣的事物,大脑便会出现一片空白,无法正常听老师讲课,德国教师称这种现象为“黑箱现象”。

这种教学班除了有正常教学的老师以外,还配有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这些孩子经过一到两个学期有效的训练后,百分之百都可以进入正常班级学习,而做圣诞小马的那个金发小男孩便是一个很有绘画天分的孩子。积极鼓励孩子天分的张扬,而又采取措施极早纠正我们称之为“偏科”的学习行为,这是德国教育中人性化感人的一面。

  学校教育也需要人性化2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盲点

眼下,学校和家长对孩子智力的开发可谓不遗余力,而关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却往往有意无意地被忽略了。生命教育已成当前教育的盲点。孩子们对死亡缺乏最起码的了解和思考,不清楚“死”的真正含义,也不知道“生”的宝贵,自然不懂得珍爱自己的生命。

最近几年,关于未成年人自杀的悲剧常见诸报端,令人痛惜。据相关部门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自杀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且有低龄化倾向。有关专家认为,当前学校和家庭亟待加强生命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性和心智。

脆弱的心理

今年4月13日晚,山东省东营市14岁的女生李欣?因被学校要求剪短发,从自家五楼的窗户跳下身亡;4月9日,石家庄市行唐县两小学生因学习压力大,从学校宿舍三楼阳台手拉手纵身跳下,幸运的是两人都未伤及性命;3月31日,余杭一高中生因被母亲拔掉网线,与父母吵架跳楼自杀;同一天,昆明一初二女生因42.5元钱受到委屈,从学校三楼跳了下去,造成腰椎骨折;3月17日,河北省任县一初二男生因恋爱出现问题而跳楼身亡;2月27日,邵阳一高中生为“自证清白”跳楼自杀……

采访中,不少中小学生透露,如果生活中遇到不愉快的事,他们大多“自己把自己关在屋里”。而13岁的小阳则表示,“心情不好的时候,总想打人甚至自杀。”因为,父母老是以成绩好坏来和他交流,考试成绩好会使劲称赞,成绩一差,自己在家里就没有一点地位,父母还在他认真学习的时候冤枉他偷看电视和课外书,他曾经多次想从家里逃走。

少年不知愁滋味,本该是孩子的本色,但如今许多孩子都有“心病”。不少孩子显露出“草莓化”的特点,即外表光鲜艳丽,内里一片苍白;外面疙疙瘩瘩似乎挺有个性,其实却经不起一点挤压。

在现在孩子心里,生命是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承受不了压力就自杀,完全没想到自己的行为会给家人带来多么大的痛苦。青少年漠视生命,因为他们不知道生命可贵,这也折射出生命教育的缺失。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一方面,家长把“再苦不能苦孩子”发挥到极致,孩子从小到大,娇生惯养,另一方面,孩子的心灵被家长的心理预期挤压而变形。在学校,孩子成了考试机器,天性被扼杀。在这样的背景下,孩子的心里很容易出现问题。

缺失的生命教育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大多数父母都没有意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现在竞争这么激烈,不好好学习、考不上好大学,将来连个像样的工作都找不到,怎么办?”身为公司职员的魏先生说。家长把孩子的学习成绩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至于生命教育,很多家长认为根本没有必要,只要保证孩子吃好、穿好、不生病就行。

对孩子的成长,不仅家长持这样的态度,不少学校和教师的认识也还停留在这一层面。不少学校的生命教育还是一片空白。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年轻教师在记者面前毫不掩饰自己的看法:“老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书本知识。课堂上时间有限,如果在其他方面花费时间太多,教学任务就不能按时完成,课下还得挤时间补课,而补课是明令禁止的。”“各种考核看的主要还是成绩,面对应试教育的束缚,我们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位有着多年教龄的老教师坦言,“平时教学中,我们也想对学生进行一些其他的教育,讲解一些相关的常识。可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影响下,都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上。”

显然,学校和家长对孩子智力的开发可谓不遗余力,而关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却往往有意无意地被忽略了。生命教育已成当前教育的盲点。孩子对死亡缺乏最起码的了解和思考,不清楚“死”的真正含义,也不知道“生”的宝贵,自然不懂得珍爱自己的生命,更不知道尊重他人的生命。可以说,种种青少年对生命的漠视和对生命困惑现象的出现,与整个社会教育理念及其生活环境相关。

生命教育触及孩子心灵

教育专家表示,学校是教育的主渠道,生命教育离不开课堂教育的渗透,其内容涉及各个学科领域,要体现多学科交叉渗透。比如,语文、品德、社会、音乐、美术等学科都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教师要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增强生命教育意识,挖掘显性和隐含的生命教育内容,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可贵、生活的美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同时,运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事例作为教学资源,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学校应该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考虑,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在生命教育中发挥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真正的生命教育,应当触及孩子的心灵,更多地注重对孩子进行人文关怀。它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家庭、社会应该共同联手,帮孩子学会识别是非曲直、真善美,让孩子懂得,人生有如一次旅程,途中有精彩,也有凶险,有时会风平浪静阳光明媚,有时会荆棘满地乌云满天。人生于世,皆为唯一,没有什么值得拿生命去验证、去交换。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离不开死亡教育,它们就像一个人的两条腿。老师和家长要在生命教育中渗透死亡教育,让孩子懂得,人生中有死亡,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比如,让学生去医院感受一下病人死亡给家人带来的巨大伤痛,知道人死不能复生,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命对于自己和家人而言是多么的珍贵。也可请一些“劫后余生”的人谈谈他们对生命的感悟,因为经历过死亡体验的人,对生命存在的意义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对生命也就更为留恋和珍惜,从而使孩子善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国外:将生命教育融入生活

生命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生命教育在国外发展较早,并把生命教育融入到生活中去。美国一所学校的两个学生在一次火灾中不见了,一个华裔学生奋不顾身地冲进火场救人,再也没有出来,事后教育部门没有表扬这名学生,而是对学校和教师给予了批评,因为他们没有教育好孩子如何逃生,如何保护自己的生命,在美国人的观念中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

在英国的小学课堂上,殡葬业的从业人员或护士会告诉学生人死时会发生什么情况,并让学生轮流通过角色替换的方式,模拟一旦遭遇如父母因车祸死亡等情形时的应对方式,体验一下突然成为孤儿的感觉,让学生学会在非常情况下对情绪的控制。

澳大利亚的生命教育强调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该国的生命教育中心和学校注重建立健全的共生伙伴关系,以及家校双方的互动沟通。同时,借助流动教室的教学人员、多媒体科技和交互的教学协助,传达生命教育的意义。

在日本,“余裕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余裕教育”倡导“热爱生命、选择坚强”,目的是让青少年认识到生命的美好和重要,使他们能面对并很好地承受挫折,更加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学校教育也需要人性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