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别错过春天,阅读别错过童年
人们往往认为,正如做善事一样,阅读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在这个意义上,那些倡导阅读的著名人士如朱永新、梅子涵、朱自强、王林等,恰如劝人拾起“经书”、让人向善的念经和尚一般。他们的努力,至少在一些学校和家庭,让人们重新回到阅览室,回到书房。
但是,无法回避的现实是,中国的阅读现状仍然不容乐观。全民浮躁,必然书香疏淡;人心安静,才能阅读成风。呼唤全民阅读,倡导书香社会,已经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共识。
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则可变化气质。”阅读是建设自我的过程。人身之躯譬如一幢房屋,生来都是毛坯房,通过阅读建构装修,灵魂居住其间才会润泽舒适。阅读对于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价值,对于文化和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对于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意义,相关阐释和高论连篇累牍,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告诉人们的无非是:千万不要错过阅读!
古人往往将做善事、读好书作为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可以说,做好事、读好书,是人一辈子都要做的事。然而,浮躁风气之下,让人担心的是与每年3月兴起的“学雷锋”活动一阵风一样,每年4月里的读书日,阅读的声音是否也会如一阵风在眼前吹过便向脑后飘去?
如今,凡事都提“从娃娃抓起”。事实上,阅读才是最应该从娃娃抓起的。因此,亲子共读、师生共读,应该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引起足够重视。这样,才能够通过阅读,使家长、老师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和孩子真正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
其实,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应该阅读当下最合适的书,及时吸收最需要的营养。如果说人生有不同的季节,那么,阅读的季节性也尤为关键,而这个问题远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阅读真的要适时,不要错过季节。像我们这样的成年人,再去读童话、读神话故事,虽然还能体会到很多美好的感觉,但是,肯定还有更多美好的感觉是我们已经品味不出来的,而孩子们定能品味得出。所以,童话、神话故事就应该让幼儿和小学中低阶段的孩子们适时阅读。如果耽误了,到了中学、大学时再去读,就很可惜了,想象力、好奇心等美好的特质早已流失了许多。有人会说,意识到错过了,抓紧补充嘛,读书任何时候开始都不迟。其实,细究起来,还是有所不同的。过时的补充,本身就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而人的精力却是逐渐下降的。最重要的是,很多东西失去了就很难再补充,诸如好奇心渐渐下降、想象力渐渐缺乏、专注于兴趣的精力下降、知识累积损害神秘感、内心幻想的色彩丰富感渐渐淡化,等等,都是一旦缺失便难以补回的方面。读书的感受往往也有年龄差异,阅读的阶段性与心智的发展过程是相一致的。阅读会给人留下精神的年轮,每个人身上都可看到阅读留下的不同痕迹。
从这个意义上说,重视儿童的早期阅读,重视学校教育中的阅读分量,重视阅读的阶梯性,重视图书的合理选择,重视科学阅读规律的研究,是阅读研究与推广者当下应予以思考的问题。因此,我们想说的是:千万不要错过阅读的季节!
当下,对于先天阅读结构失调的成年人来说,该如何补救,这是个问题。也许,从浩如烟海的典籍中,从无时无刻不蜂拥而至的快餐书刊和网络碎片阅读中,抽身出来,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放到应该阅读的基础性图书上,也许是最该被考虑的。因此,研究机构组织人员研制不同人群的基本书目,也许是当下阅读研究中比较紧迫的一种选择。
事实上,各领域和处于各阶段的人们,在阅读视野上是存在着一些基本书籍(或曰根本书籍)的。金克木先生曾在《书读完了》中说:“总有些书是绝大部分的书的基础,离了这些书,其他书就无所依附……因此,我想,有些不依附其他而为其他所依附的书应当是少不了的必读书。”
从声光电的诱惑和应酬交际中抽出一些时间,在灯光下、晨曦中,拾起书本,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使人生的季节与阅读的季节如影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