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里的我散文

时间:2024-06-05 14:20:23
朋友圈里的我散文

朋友圈里的我散文

朋友圈里的我散文,现在越来越多人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生活了,但是朋友圈的我也许不是真实的自己,因为朋友圈是一种社交场所,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朋友圈里的我散文。

  朋友圈里的我散文1

微信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自从有了微信,刷朋友圈似乎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课。

A今天吃到了一大桌子美食;B全家去了风景如画的爱琴海,到处是白与蓝的纯净;C的女儿棒棒的,刚刚获得了舞蹈比赛的大奖……我看后禁不住羡慕嫉妒恨:他们的生活怎么都如此丰富多彩呢?怎么只有我加班累得要命呢?

那天,和一个朋友聊天,他笑着说:“我看了你的朋友圈,你的生活真是丰富有情趣。”

我翻看自己的朋友圈,记录了旅行、画画及生活中的小小惊喜。我的工作需要经常出差,一个月中有半个月在外面漂泊。有时候,我就找点高兴的事情发个朋友圈。比如,写一句夜色好美啊,配上一轮明月。其实,那时已是深夜,我在异地出差,饿着肚子,刚刚加完班。朋友发来无数个赞,并评论:你又出去玩了!

其实,我的生活远没有朋友圈里那么美。为了出差,我需要赶早上六点的火车。凌晨四点就得被闹铃叫醒,在火车上迷迷糊糊地晃过一站又一站。

朋友圈里,我发表的文字,都是生活中的小幸福。我所有的绘画、生活感悟,都是美美的,快乐的。所以,当我偶尔抱怨烦了累了,朋友们都会一脸惊奇地说:“难道你也会有不开心的事?”其实,我是一只努力奔走的蜗牛,背负着重重的壳,气喘吁吁地向着目标前进。

我们总是羡慕别人,却忽略了别人背后的艰辛。微信朋友圈只是生活的一种记录。不必过分推崇别人的喜悦与成功,因为你没亲历他奋斗中的苦涩与汗水;不必羡慕别人的悠闲自在,多金的背后,未必是事事如意。

爱上自己的生活,做生活中最真实的自己,但也请珍惜朋友圈中那个快乐,率真,有点俏皮,有点童趣,有点才气,还有点小喜悦的'自己。朋友圈呈现的完美生活并不是虚幻的泡沫,它是寻常生活的升华,是我们甘愿挥汗如雨脚踏实地耕耘人生的理由。

  朋友圈里的我散文2

我的朋友圈随笔散文

醒来,天还没有完全亮。我习惯性地从床头抓起手机,睡眼蒙眬地扫了一眼,6时17分,一堆微信朋友圈新信息,多到没有显示数量。每分每秒,朋友圈里都有人发微信,从昨晚睡前的最后一瞥,到刚刚看手机前的两分钟。我躺着,开始刷屏。各种小道消息、八卦、励志故事、心灵鸡汤、个人感悟、生活细节、瞬间情绪还有各种群里的观点争论、时局探讨、家长里短、晚餐食谱、出游信息、饭局通知、语音留言三年来,微信里加了很多新朋友。他们像时代丛林里的鸟儿,站在各自的枝头,或打理羽毛、或忙于捉虫、或搭窝筑巢,乐此不疲。而我,像个光阴里沉默的遗少,只作壁上观。

刚接触微信朋友圈时,它确实让我跟许多疏于联络的朋友重新有了交集,但我们再次熟悉了的,只是手机里的那个人,只是他愿意扮演和展示的某个微小的部分,他真正的处境和心情,远在我们的视线之外。

那些人还是喜欢抛头露面的:吃一碗羊肉烩面,看一场流星雨,听一曲老歌而我都会把心情摊在阳光下,让大伙检阅。任何事物都有保鲜期,一如当年的偷菜游戏,新鲜劲一过,便开始在微信里隐身,不再发表情感宣言,也不再没有原则地点赞,仿佛我从来没用过微信。

人类一思考,答案就失望。不少年轻人指望电磁波中走出女神维纳斯,有空就掏出手机“摇一摇”。我觉得它形同摇奖,只怕摇松了后盖,也难得一见心灵碰撞的火花,摇出一段苦痛孽缘的事例倒是听说过。与其只爱陌生人,还不如问问身边的同事芳龄几许,府上何方,休闲时是逛街还是看书?我就试着问过一个女同学,你喜欢听雨吗?

她对我嫣然一笑。我很满足,就像一个大胡子诗人所说:你对我微笑却不语,为了这个,我已经等待好久了。

大多数人转过心灵鸡汤,它是集减压、醒脑、点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十全大补,偶尔来一碗,恰似醍醐灌顶,但喝多了,肯定消化不良。在文友QQ群里,隐藏着不少擅长写感悟的民间高手,他们的作品上过主流杂志,炮制一份微信鸡汤,该不是什么难事。在任何一碗鸡汤后面,都有一个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朋友,笨拙地想对你表达他的关切和善意。如果上天赐予他和你一样的品味,一样的文采,一样的周旋能力,那么,他还为什么要和你交朋友呢?鸡能炖汤,也可爆炒,就像正话亦能反说。你视若圭臬的经书,只是写手谋生的盒饭。二十岁的孩子看看倒也罢,一个在社会的油锅里煎熬多年的老油条,再去重返鸡汤罐,只能理解为他不按常理出牌。所以,我常把心灵鸡汤当小品,一笑而过。朋友圈里最常见的还有晒图。当相框里温馨的家庭照,变成满屏的“寻人启事”,一个讨人欢喜的英子易容为遭人侧目的祥林嫂,这不是逼着人去相见不如怀念么?至于类似游戏弹窗的微商广告,看不懂——姐姐,今夜,我不关心容貌,只想和你的灵魂私奔。

不能不说这些朋友圈里的怪异现象总会折射出当下的社会心理。 在社会压力和繁重学业的高压锅沸煮当下,一个人内心孤独越是无处诉说和寄托,越是会在第三方虚拟构架上寻求自我满足感。也就是说,一个人越缺少什么就会越炫耀什么的存在。无论物质需求或者情感。这也是幼稚,无主见,但又偏自恋的表现。也有些人的人际关系欠缺,希望通过“晒”获得认同、满足自我,积极地建立人际关系。朋友圈里也有这样一类人,他们常常散播负面情绪,满腹牢骚,对生活和社会现象常常不满,这源于内心焦虑,渴望获得理解。那些每天发太多信息,时刻期待别人点赞,有可能是自卑作祟,希望建立稳定的社会圈子,增强自我价值感。当越来越多的朋友加入微信,将天涯变成咫尺,现在的我却固执地希望在某个闲暇的午后,拨通一个号码,对着话筒,送出自己的“鸡毛信”:嗨,别来无恙?

《朋友圈里的我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